学术预告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预告  >  正文

三元名家论坛-印-太交汇区海龙科鱼类的多样性形成与适应进化
作者:     供图:     供图:     日期:2021-12-02     来源:    

讲座主题:印-太交汇区海龙科鱼类的多样性形成与适应进化

专家姓名:林强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讲座时间:2021年12月4日 10:00-11:30

讲座地点:线上,https://wx.vzan.com/live/tvchat-964080612?v=1638413754643

主办单位:9728太阳集团海洋学院

内容摘要:

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演化一直是海洋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也是近年来海洋生物学界关注的重点。在诸多海洋动物中,海龙科鱼类是已知动物界中唯一具有“雄性育儿”特征的类群,因其独特的进化方式而展现出了“无尽形态之美”。我们以海龙科鱼类为研究对象,率先揭示了全球海马遗传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提出了地质、洋流驱动的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扩散机制,证实了海马全球扩散的两条关键路线,阐明了印-太交汇区海马多样性中心的形成机制。与其他硬骨鱼类相比,海龙科鱼类没有腹鳍,证实了tbx4基因的丢失是直接导致海马腹鳍缺失的“控制开关”,并发现特有基因pastn基因的基因选配和“独立进化”模式在育儿袋产生及其怀孕过程中展现出新的功能,该发现为深入探索鱼类演化史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线索。草海龙体表遍布独特的叶片状“附肢”,完美融入近岸海草场中,我们首次完成了草海龙的雌雄个体全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新器官“叶状附肢”的发生和维持相关基因主要从鳍募集而来,并阐明其具有自愈和再生的功能,同步研究发现海龙科鱼类scpp5出现假基因化,并证明scpp5的假基因化可能为海龙科鱼类的牙齿缺的主要原因;通过对雌雄基因组的比较,我们率先发现了草海龙性别决定基因amhr2y,并阐明其起源与演化历程。我们关于海龙科鱼类系统演化与性状发生及适应进化研究,为印太海洋生物起源与扩散的适应辐射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主讲人介绍:

林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卢嘉锡海外创新团队负责人;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中国科学院卓越青年科学家、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称号。主要科研兴趣是全球变化下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演化及其适应进化研究,近年来尤其关注海龙科鱼类生物地理格局演变与进化生态学领域等相关工作。在Nature、National Science Review、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The Innovation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10多篇,部分科研成果被Nature、Science、Faculty of 1000等作为研究亮点评述,并被特邀到加州大学、南密西西比大学等做专题讲席报告;国际、国内授权发明专利27项;编著书籍4部。部分科研成果被评选为“2016年度中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及“近五年来中国海洋生态学领域十大进展”。2018年入选IUCN物种存续委员会(IUCN SSC)委员,同时任职SPS SG专家组成员,兼职国际海龙科大会(SyngBio, 2020-21)轮值主席、世界水产大会(WA)理事;2020年入选中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热带海洋学报》(2020)、J. Worl. Aqua. Soc.(2015-)副主编。2013年获得“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8年获得“BGI国际海洋青年科学家新锐奖”。201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突出贡献者),201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

XML 地图